close

電腦

 

以前盛行的即時通、MSN等沒有已讀這種功能,隨著像FB這樣的社群功能開始發展,已讀成了網路生活中的常態,伴隨而來的,是那種「看到訊息後得馬上回應」的壓力。

不只FB,也有Skype、Line等社群軟體,在轉為公事使用後,壓力更勝以往,當然這樣的壓力能轉為一種效率上的好處,然而,也產生了新的問題。

隔著螢幕,隔著網路,你看不到對方正在做什麼,就像標點符號與表情符號在網路上的重要性一樣,需要一種可以推敲對方情緒的媒介,同理,你並不知道,對方現在是什麼樣的情況下剛好看到你的訊息的,你少了可以判斷對方情況的依據,所以這時會靠自己想像,你會覺得對方是在跟你一樣的情況下,去收到你給他的訊息,卻沒想到他可能人在外地奔波,只是開了手機匆忙一瞥,想說等會再來細看,再做完整的敘述。

你有可能因此無比焦躁,覺得對方是故意不回你,你感到被冒犯。

 

網路上的文字並沒有比實際面對面溝通來得真實,然而當自己去想像對方的情緒時,可以反覆去看對話紀錄,當事人很難逃過不小心沒修飾好的錯誤。

口頭表達會犯錯,卻也消失得快,也許會被記住,卻不是那麼明顯。

相對來說,文字記錄很難從記憶中刪除,你可能會被人截圖,或是現在的FB有修改的紀錄可以回頭去查看。

這些事情,讓對話這件事,變得可以看見,可以保存。

 

以前有看到一集動畫的單元劇,劇情內容大概是說主角旅行到了一個村莊,那個村莊發生一件改變,那就是他們獲得了可以不用講話就可得知對方內心想說什麼的能力。

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更快樂,反倒因為這樣而產生紛爭,最後每個人只敢自己一個住,即便夫妻也同樣,整個村子的感情變得分崩離析。

有人可能會說,人要坦誠坦白,可如果直接過了頭,絲毫不懂何謂修飾,就像把內心想的一切全部攤開,想說什麼就說什麼,無疑是一種很莽撞的行為。

雖然網路上的溝通跟這故事並沒直接的關聯,但概念其實很相似,網路語言加深了溝通上可能遭遇的矛盾,打出去的文字很難消失,它讓對話不會隨著時間而遺忘。

其實有好有壞,我們也可以因此,看到公眾人物如何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,還是只是隨興說說,藉此檢視他的行為是否失當。

當文字被留在螢幕上,讓眼睛去捕捉,在網路上講的話,就再不只是逃避責任的藉口。

 

網路語言多了一些思考空間,讓人去琢磨怎樣說比較好,然而已讀讓這樣的思維倒退,如果不立即回應,很容易讓對方覺得你很不禮貌,迫於情況,也只能趕緊回應。

甚至,有些人的已讀不回焦慮症可能已經達到了嚴重的地步。

 老大留了訊息,小弟B丟了貼圖,小弟C丟了貼圖,老大又丟了貼圖,小弟B丟了貼圖,小弟C沒回應,小弟C就這樣被老大抓去揍了一頓。

什麼時候要停?已讀可是永遠會出現在訊息後。

它是個方便的功能,儘管也帶來了困擾,若不知該如何看待與思考已讀不回這件事,很容易陷在自我想像中,認定對方一定是怎樣。

我不得不思考,已讀的出現除了便利,是否也加深了猜忌?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洛望Ara Kh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